郑景贤 官方网站

http://zhengjingxian.zxart.cn/

郑景贤

郑景贤

粉丝:233181

作品总数:129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郑景贤:1944年生于福建惠安。厦门张雄书画院副院长。1963年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。后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全国师资中国花鸟画研修班学习。师从李若禅、田世光、俞致贞、孙其峰、康师尧、苏葆桢、石延龄诸老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议价

国 画:议价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议价

拍卖新高: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师友真情——喜读郑景贤先生近作有感

郑景贤先生,闽南人,现任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教授,擅长写意花鸟画并兼任福建省花鸟画学会副主席,而我对郑先生在艺术上的认识,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,那时我是一名知青,从深山老林远赴鹭岛投考福建工艺美术学校。入学的三年间,深得郑先生的指导。记得毕业时,与郑先生话别,他说以后我们就是谊师谊友了,工作中有什么困难可与我联系。并告诉我要继续努力学习, 争取到省外的重点学府深造,一晃二十余年,我们之问的师友真情一直延续着,可以说,郑先生既为师,但更重师生情谊,他的个人品格内聚典型的闽南人性情,这便是保留着自五代时南迁入闽的中原汉民族最古朴、最真挚的情感。

新年伊始,我自东京讲学归来,郑先生自鸾岛寄来新近作品数十幅,着实让人激动,细细品读, 深感郑先生的新作较先前的作品在艺术品味上有较大的推进,当索文之际,只能试析如下:

一、注重对新题材的开发,这是生长在南国画家有着:“先天”的优越性。的确,闽南是四季如春, 阳光和雨水充沛的地区,这里的亚热带植物花卉数以万计,为花鸟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。郑先生是位“科班”出身的画家,对传统笔墨有着系统的训练,并打下扎实的绘画基础,对旧有的绘题材,他有着广泛的涉足与创作心得,但他并不满足于此,在几十年的艺术旅途中,总不忘要努力开拓出富有新时代区域特色的人文画境,做到既要反映自身对万千绚丽的大自然的感受,又应当适应 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审美需求。的确,功夫不负有心人,近来他在这方面的收获 是可喜的。如其作品《春韵》,描绘的更是用大写意手法表现的南国石斛兰花与攀沿的气生根。画面采用色墨对比及黑、自、灰相问中的点、线、面的双重处理手法,将南国的春天表现出迷人的画境。 他的努力有别于同时代与同区域内的画家一般画法。可见郑先生为此负出的辛勤努力是值得欣慰的。

二、大胆用色,并能体悟用色如水,用色似如情的“艺境”。对色墨的交融及色与水的交融己见 自觉和成熟。他常说不要用一种绘画公式去套生活,这样必然约束自己绘画个性的发挥。如作品《落 红》,为表现深秋红叶景色,采用大面积橙红并用同类颜色重叠点成,只有鸟和少许枝干是用重墨, 留有少许白色空问,笔酣墨饱,深秋景色跃然纸上,如果只限于传统以墨为主,是难以达到这个效果, 可见郑先生的这种努力有其自己独特的审美体格与视觉表现技能,在大胆与纵情中又不失法度与精 微。的确,特定的区域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给予郑先生许多新的启示。使他明白扬长避短,强化某 一优势,淡化某一弱点上做到恰到好处。

三、在作品的构境上,己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视野。他在作品的章法处理上,已有别于一 般的花鸟画中的起、承、转、合的普遍规律特征,更多的是采用面与面、面与线、线与点的对比中形成的特殊视觉空间样式,努力将主体虚化,通过虚实的对比中把一般规律的起、承、转、合变化 为一种叠嶂式的立体构成。这种艺术上的冲动,正如郑先生自己所言的那样;是多年来不停的反复探索,在情与景、景与法的碰撞与互动,传统与现代,个性和谐的互相交融中力求突破,并提升个性创造。正是这种“造化在手”的主张,使郑先生的新作有了新的面貌,虽然他自谦的说这也许是微不足道的,但这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艺术创造职责。

四、注重绘画理论的修养,如他所言,学习面应广些,任何姐妹艺术,姐妹画种,都应是花鸟画 可资借鉴的榜样,在他三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,先后出版了教学专著多种,有画集,有技法书,无不透出其艺术的某种见解,所以,近期的这一批新作,使我们深感对民族传统的真诚与珍贵,对现 代花鸟的渴望与需求。同时也深谙:“没有文化的传统是不可思议的,没有传统的文化也是不存在的。” 所以无论是“古为今用”或“洋为中用”艺术永远需要的是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造。

总之,时代在变,花鸟画也要变,这是一种共识,郑先生通过其画作告诉我们,他已明白只有在构思、 构图、色彩、造型的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,有机地融为一体时,才能形成具有个性的绘画风格, 才创造了自我,这就是郑先生在生活与自然间得到了感悟。我想,与同行间必是有所启示。

姚舜熙于中央美术学院南湖轩

2003年3月18曰